桃園工業地廠房 唐美林

半導體擴廠需求強 研議買國內碳權

2024/10/23 05:30  
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指出,目前已有半導體業者研議購買國內碳權,以作環評抵減。(碳交所提供)

〔記者歐宇祥/台北報導〕國內減量額度(碳權)交易10月正式啟動,共計6080公噸正供定價交易銷售。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透露,目前半導體業含代工、封測大廠正研議購買,以作為擴廠的「環評抵減」之用,不過因涉資本支出、仍謹慎討論中,尤以近期有擴廠需求的企業是最主要買家。

環評增量抵減 超過20案
中經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指出,統計至9月,通過環評而需做增量抵換的案件超過20件、年預計所需的抵換量超過百萬公噸,主要集中於3個科學園區的擴廠案,台積電(2330)擴廠所需就佔過半數、約莫60至70萬公噸。

根據環境部資料,台積電目前有3項抵換專案通過核可、共計取得約57.7萬公噸二氧化碳(tCO2e)當量的減量額度,都是去除含氟氣體及N2O(一氧化二氮)溫室氣體排放,日月光(3711)也有1項抵換專案、取得1057公噸。台灣美光、穩懋(3105)、頎邦(6147)等半導體廠也有計畫書註冊。

現國內碳權價格在每公噸2500元至4000元不等,相對國際碳權價高。田建中指出,許多廠商取得碳權後會留作自用、物以稀為貴,加上半導體等產業製程持續升級,碳排量也相應增加,減碳成本所費不貲,更會有「惜售」心態,因此雖然環評抵減是剛性需求、不過市場仍需磨合期。

綠電成本高 碳權有誘因
劉哲良也說明,過往製造業也多有選擇買綠電來減少碳排,不過綠電每公噸的成本約6000至7000元,比現有國內碳權價格更高,因此兩相權衡下,企業就可能會選擇買碳權,是交易推力之一;而現有國內碳權價格確實反應企業成本,不過未來潛在需求明確。

根據環境部資料,目前有37案抵換專案通過額度申請,共計已核發2559萬公噸,未來都是可能的碳權商品來源;據了解,我國11月也將有黃碳(土壤碳匯)專案走國際認證,未來有望上架我國的國際碳權平台,碳交所國內外碳權交易業務仍持續向前。